如果大家有讀中國歷史,提及明清交接時,好多時只係提及吳三桂叛國,開山海關引清兵入城,之後對漢人採取高壓及懷柔政策,但對清開國創建者努爾哈赤的歷史就比較少提及。其實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係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,可以話同成吉思汗齊名。誠如金庸先生如言:
「自成吉思汗以來,四百多年中,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。這個用兵如神的統帥,傳下了嚴密的軍事制度和紀律,使得他手下那批戰士,此後兩百年間在全世界所向無敵。」
咁究竟努爾哈赤有咩奇才謀略可以得到金庸先生的讚許呢?主要的原因是報父仇。原來當時努爾哈赤一家人本身投效明神宗,其祖父被明朝授予都指揮使。可惜,其後明軍攻入古勒城並進行屠城,並混亂間殺害其父親及祖父。雖然努爾哈赤自知實力不足以對抗明朝,但亦埋下對明朝仇恨的伏線。
其後他憑著軍事才略及報仇的決心,統一女真部族,並於1616年稱汗改國號後金,改元天命。兩年後,以七大恨之名起兵反明,而七大恨就係以二祖被殺報仇為首,至於其他「恨」對佢黎講並不是太重要,只是以七大恨能夠令佢更加出師有名同團結各女真部族。
其實明朝當初對努爾哈赤沒有太在意,反而對日本更加上心,相信大家都知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,就心紅諗住向外擴張,於是出兵攻打朝鮮,史稱「朝鮮之歷」,為「萬歷三大役」之一。最後雖然擊敗日本,但自己都元傷大傷。或許明神宗輕敵,努爾哈赤勢如破竹,連取幾個主城,使明朝開始感到受威脅,於是調派重兵駐守北方。
之後就到了最關鍵的戰役「薩爾滸之戰」,明廷以楊鎬為統帥,分四路大兵進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,而四路軍的主帥都係明朝大將,分別為山海關總兵杜松、遼東總兵李如柏、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,兵力十二萬。至於後金八旗兵大約只得六萬,足足比明廷少一半。由於兵力懸殊,努爾哈赤於是先派間諜收集出兵情報,並決定放棄防守其他地方,只集中兵力主攻一路,表示「恁爾幾路來,我只一路去」,先以伏兵的方式殺敗急功的杜松,使明軍將士畏首畏尾,進退兩難。其後馬林趕至,見到軍心不穩,又不熟地形,於是轉攻為守,不過最終被後金軍三面圍攻主營,全軍覆沒。其後努爾哈赤乘勝追擊,先取劉鋌,最後逼退怯戰的李如柏,明軍慘敗而回。
薩爾滸之戰為明與後金的轉捩點,未開打之前優勢在明,無論兵力、裝備及地域都遠勝於後金,但經此一役,明軍損失慘重,最重要努爾哈赤已知明軍實力底牌,於是兩個月後就首次轉守為攻,主動率軍進攻明軍,馬林及一眾將士戰死,順利攻下瀋陽,並作為京城。可惜,其後於寧遠之戰敗於明朝名將袁崇煥,不久就懷著遺憾病逝。努爾哈赤死後,其子皇太極選址瀋陽近郊「福陵」將他與生母一同埋葬。
我置身於清福陵,看著歸家的燕子於陵墓盤旋,伴著風聲細想努爾哈赤傳奇一生,並感到自已的渺小。